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百茶千壶王

飲茶的境界,重在心平氣和;喝茶玩壺, 使人生更豐富。 在品茶的事件當中,不能缺少的就是紫砂壺。“茶多茶少分三盏,事有事无坐半天”,也许只有一把紫砂壶、一泡普洱茶,才能讓人在慢慢的品饮中沉下心来,感受禪茶、独坐中难得的心静。藝術總是相通的,茶和紫砂正是溝通的橋樑。躁動不安的心是無法體會到藝術之美的,茶和紫砂壺正是可以令人心靜的事物。因為它實在是一件太有魅力的文化事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拥有财富越来越多,但是为什么却有那么多感到不快乐、不幸福的人呢?因为太多的人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追逐金钱 其实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质感。因此,现在的社会需要心静,需要茶与紫砂营造人文氛围,让大家感受到金钱之外的有感覺的东西,让人感受到财富不仅仅只是金钱,还有包 括更高的精神追求。

「顧景舟」仿製邵大亨作品的第一件就是掇球蓮子壺,作於1936年。我的學習創作體會是:首先做到形似,其後做到神似,最後有所突破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經仿製邵大亨的作品後,壺藝水平產生了飛躍。壺藝三要形神氣 通過歷時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不斷總結,我認為壺藝創新要注意三個要素:
其一是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這來源於對造型的熟悉深度,取決於自己的精心設計。耍明確地安排製作壺的大的「面」,即壺身;要鮮明地強調壺體每個部分,嘴、把、口、底、足、蓋、鈕所支配的方向。由點、線到面,交待清楚線條的來龍去脈,緩衝過度,明暗轉折,虛實對比。這樣才能深入空間而獲得形的深度。把點、線、面處理好以後,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 — 形,已經具有了生命。
其二是神,即壺的神態,也就是通過形象表達散發出的情趣。創作的時候,萬不可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一切生命都是從一個中心迸生出,然後由內到外,滋長發芽,燦然開花。要設想形象(壺)正迎著你,向你突出,向你訴說,向你表達。這種形象具有一種強烈的內在衝動。這樣的藝作就具有了生命,就有了神。
其三是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形象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紫砂壺藝是實用工藝美術產品之一,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實用品和裝飾品,要求產品的氣質要美。因為壺藝產品是為生活服務的,這就要求做到美與實用相結合。裝飾生活,適用於生活,既方便實用,又能陶冶性情,從使用中獲得美的感受。這就是氣質上的美,是健康的美,而不是病態的美。藝術的本身就是感情。如果沒有輪廓、線條、體積、比例的學問,沒有基本功紮實而又靈敏的手,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完美的作品其本身就具有充沛豐富的感情在抒發,在感染著人。在我們看來,線條和塊面不是別的,是內在真實的標誌。我們的目光透過表面一直潛入內心。當我們表現形象時,便會用內涵的精神 — 氣質來豐富形象的本身,強化藝術的感染力。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匯貫通,方可稱為佳作。誠然,這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有紮實的基本技能,豐富的生活積累,嚴格縝密的技巧,要有對泥原料、成型、燒成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工藝流程的深入瞭解和掌握等等。總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本紫砂壶纯以手工拍身筒制作,能在随意间做到周转园正,器型比例协调,结构严谨,凸显其技艺精湛。壶盖内圆形“大亨”二字楷书阳文印款。 此莲子壶造型乃邵大亨代表壶式之一。大亨制壶一般选泥考究,此作泥色紫润、砂质细腻、手感触摸极佳。线条浑朴饱满,气度大方,耐看而神韵具足,实乃一代良工佳作。
邵大亨(1796-1850):清嘉庆道光年间人,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制壶大家,其制壶以光素器见长,所作简洁庄重,气势不凡,大亨壶在清代已被视若拱璧,深得藏家珍爱,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誉。
款识:大亨(盖款)
说明:此壶以上等紫泥制成,包浆厚实,属古莲子壶式。执把曲转有力,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之忧。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邵大亨在宜兴紫砂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邵大亨,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他精彩绝伦的传器,理趣、美感盎然,从艺者观之赏之,如醍醐灌顶,沁人心目;藏者得之爱之,珍于拱璧,不忍释手。??他一改清代宫廷化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既讲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到,成为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宗匠。笔者(顾景舟)自习艺开始,以之为毕生孜孜于斯道技艺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谛,遂得以奠定基础。”紫砂泰斗顾景舟尚如此评论邵大亨,可见邵氏所做之物之精绝。
款识简介:大亨,邵大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宜兴上袁人。其常落瓜子形印款。邵大亨创作年代稍晚于杨彭年。年少时,他在宜兴当地即已享有盛名。其作品多为纯线条取胜的素式,内在工艺风格以精巧取胜。其壶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
本壺現存於「古之屋珍藏館」個人大膽假設如果不是邵大亨的真品那就是顧景舟的仿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