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國際茶王

  • 2023台灣茶事件

    新時代的茶文化傳承,看見不一樣的亮點。

    首創台灣南部有一位普洱茶大藏家,已經準備在台南中西區開創一間藏茶博物文化館。 為了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喝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普洱茶產於雲南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台灣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古文物藝術、各地茶文化館、藝術文化專題的演出、茶文化的普及等文物藝術宣傳各地加強文化現象的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發展相關產業,台灣國際茶王「陳先生」始終以傳承為己任,以創新思維不斷激活茶業市場。 收集台灣及雲南知名的普洱茶及周邊相關產品「中國宜興茶壶」,通過用心者全方位的整合帶動營銷計劃,讓我們能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茶人參與,從而展現出本館精神。

    佛講: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學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給你的親朋好友,這才是學茶的最高境界。


    目前發現在台灣有另一位普洱茶收藏家的藏品如下:
    「1950年」紅印:100片

    「1960年」紅印:300片

    「1970年」紅印:300片

    「1980年」紅印:300片

    「1950年」紅鉄:80片

    「1960年」紅鐵300片

    「1960年」紅鐵380片
    「1960年」大黃印:500片
    「1950年」大字綠印 :100片

    「1960年」大字綠印 :100片

    「1950年」藍印:100片
    「1975年」7532 :100片
    「1985年」8582青餅:100 片
    「1990年」7542青餅750片
    「號級茶」:1500片
    其他中等種類:9999片

  • 古之屋網報

    「時事茶史」個人大膽判斷這塊1949的建國茶磚應該是1954年所製

    1949年以前,是普洱茶的高級茶時代。高級茶所使用原料,從歷史背景資料和茶葉葉底判斷,並非同一山頭茶區,從樹齡上屬於大小樹混採,而非所謂“純料”、“純古樹茶”。所使用原料橫跨現在的勐海縣與普洱市,並非如內飛、內票記載僅僅使用易武正山、古六大茶山甚至春尖芽頭。

    當時的普洱、倚邦、曼撒、易武等地,是普洱茶的集散地,產自不同茶區的毛茶運至這些地方,拼配後方才壓製成緊壓茶。

    大小樹混採、春秋拼配,原料產地橫跨現今普洱市、勐海縣、古六大茶山,才是體現好茶真實的品質。另外,高級茶時代的終結並非是1949年,而是1957年。建國後開始對私人茶廠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雲南私人茶莊所經營的茶葉都由國家收購、銷售。到1957年所有私人茶廠併入國營茶廠,私人茶莊時代正式結束。因此個人大膽判斷這塊1949的建國茶磚應該是1954年所製成。因為這幾年我已喝掉數十塊了。從醇化喝到碳化。現在已經是黑糖焦味了?只有與我喝過的茶友才知其味道。真的勝過紅印的藥香味。

    喝普洱茶正流行,愛好人士估計,單是府城就有數萬人天天在品嚐,而且不少地區設有交流中心,最重要的是,此茶還可以當古董收藏,因此有「可以喝的古董」之稱,陳銅敏收藏數塊1949建國茶磚,全世界目前僅剩下50多塊,吸引不少茶友的觀賞慾。

    位在台南市民族路三段的「古之屋」,由喜好普洱茶陳銅敏開的店[1980年],這裡其實就是一處台南地區普洱茶交流中心,每天來來往往約有2、30位茶友在此共品普洱茶。

    陳銅敏說,普洱茶過去根本不受台灣好茶人士注意,27年前,日本人發現中國大陸西南盛產的普洱茶,有減肥、減脂功能,那時候,大家學喝普洱,純為養生而已。

    最近2、3年,茶友發現喝普洱除可以減肥外,口腔又會生津,因而開始流行起來,另因普洱可以當古董收藏,喝掉1塊就少1塊,只要家裡有通風、乾燥地點就可以收藏,被稱為「可以喝的古董」。

    陳銅敏拿出1塊在大陸收購到1949建國茶磚,他說不要小看這塊2公斤重茶磚,因為全世界目前僅剩下50多塊,現在價值至少超過500萬元,很多茶友經常到交流。

     

    「時事茶史」紫砂壶的最早记录

    關於紫砂壺的古代文獻資料,最早見於北宋仁宗時進士梅堯臣《宛陵集》中的兩首詩。其卷十五 《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漠寄茶》詩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描寫;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張主簿遺雅山茶次其韻》詩中有“雪貯雙砂嬰,詩琢無玉瑕”的提法。但是,這些詩詞吟詠,還只是文字記述所提供的線索,無實物佐證,紫砂陶的創始年代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直至1976年秋,宜興蠡墅羊角山古窯址的發掘之後,創始北宋之說,才得到考古學的支持,紫砂陶的起源才算有了初步的結論。 1916年發現的羊角山紫砂古窯址座落在陶都窯場的中心,今宜興鼎蜀鎮的蠡墅村。這裡有座名叫羊角山的小土山,它與盛產紫砂陶五色土(甲泥)的黃龍山餘脈相連。在1976年7月,宜興紅旗陶瓷廠在隧道窯基建施工中,在蠡墅半角山“建新窯”窯墩附近發掘了一座紫砂古窯址及出土大量早期紫砂及歐窯器殘片。這批器物資料證實了宜興紫砂和歐窯的燒造歷史,對研究宜興陶瓷發展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初期的紫砂陶出於誰人之手,已不可有實物遺存並有關於製作者記載了,實物的記載要到明代中期。據《宜興縣志》和其他有關的記載,明正德年間(1504年一1521年),陶都出現了一位卓越的匠師供春,他從金沙寺和尚那裡學到了非凡的製壺技藝。因此,金沙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為紫砂陶的創始者,時人稱之“陶壺鼻祖”。由於金沙寺僧所製的作品,在明清兩代的茗壺壺著錄裡,都未見記載。這一點我們不難理解,寺僧當時制壺不過供一時之用,未必想藉此留名,成為紫砂工藝史上的功勳人物。寺僧作壺喜用紫砂泥做壺的方法,看來比較簡單,所製的式樣,似乎只有圓形一種; 而且所製各器,既未款署,也不鈴章,後人即使遇見他的手跡,也無由辨識。
    金沙寺僧無從覓,供春遺風今猶在。

    「時事茶史」証明紅印普洱老茶的韻味各有獨到之處。紅印老茶被文人雅士這麼一詠一頌一講究,身價自然就高起來。久而久之,喝紅印老茶便成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還衍生出了專門的“茶道”,用好多人為的規矩跟普通大眾拉開了距離。於是,茶不能只“喝”了,要懂得“品”,喝上一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體味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拭一二杯,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紅印老茶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在煩瑣的細節裡品茶的人便有了資格自鳴得意地嘲笑起別人來,認為大眾皆“牛飲”,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

    「時事茶史」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作出貢獻。下面是我多年精心整理的弘揚茶文化的目標,一起來看看。 弘揚茶文化的目標 首先挖掘和整理茶葉史料,建立茶文化寶庫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有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是很多的,包括茶書、茶詩詞、茶書法、茶畫、茶歌茶舞、茶的歷史文獻、地方誌中有關茶的記載等,內容非常廣泛。如能下力氣花工夫把它們整理出來,這將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茶文化傳承創業者

    「時事茶史」喝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以至延綿元、明、清。唐宋時,茶成了“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之物,儒釋道,官商民都飲茶。特別是陸羽《茶經》問世,使茶從所有植物中脫穎而出,被賦予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特性,標誌著茶文化走向輝煌。振興茶文化,再創茶業強國和茶為國飲,以茶惠民、茶和天下的目標,就是要在國形成“復興飲茶文化,振興各地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的目標共識。作為飲茶人和茶界應當“統一認識,團結合作;傳承創新,開拓進取;勇於擔當,盛世興茶,文化傳承”。所以,要盛世興茶,就要傳承茶文化,蓄勢而發,乘勢而上。大力提高國民人均茶消費水平。要以茶和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為載體,弘揚茶文化,普及茶知識,不斷營造“科學飲茶,健康飲茶”和“喝對茶,喝好茶,會懂茶,會泡茶,會品茶”的良好氛圍,讓飲茶品茗成為人之需,民之俗,市之風。實為養心健身、社會和諧作出貢獻。

     

     

     

    高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

     

     

    「時事茶史」

    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更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更要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化建設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也提倡“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淨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

     

    網紅記者報導

    「時事茶史」文人好茶,以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鬥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留下許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從事鬥茶歌》曰:“溪邊奇茗冠天下,猛海仙人自古栽。”詩人對普洱茶推崇備至,把普洱茶比作仙茶,評為天下第一。 “鬥茶味兮輕醍,鬥茶香兮薄蘭芷。”他誇讚普洱茶的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清幽高雅的蘭芷。寓意深長,倍增茶韻。

    「時事茶史」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更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更要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化建設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也提倡“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淨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

     

    網紅記者報導

    「時事茶史」文人好茶,以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鬥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留下許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從事鬥茶歌》曰:“溪邊奇茗冠天下,猛海仙人自古栽。”詩人對普洱茶推崇備至,把普洱茶比作仙茶,評為天下第一。 “鬥茶味兮輕醍,鬥茶香兮薄蘭芷。”他誇讚普洱茶的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清幽高雅的蘭芷。寓意深長,倍增茶韻。


  •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近代时期紫砂壶艺术的成就」


    自清末至20世纪上半叶,紫砂壶上开始印有陶器店号的标记,紫砂壶的生产更为商业化,而壶上的刻铭也更专业化了。当时流行复古的风尚,秦汉瓦当、汉泉及西周彝器铭文的拓本,经常用于紫砂壶上的饰纹中。20世纪初,紫砂壶、器多次参展、参赛,并获得多个国际博览会金奖,从而刺激了该行业的工艺发 展。这时期的制壶名家以程寿珍、冯桂林为代表。
    辛亥革命以后,宜兴芳桥开明人士周文伯为振兴紫砂业,亲自到蜀山访贤,复兴陶业。得知宜兴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咏棠善于紫砂行业,即聘为利用公司经理,管理紫砂壶的制造,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行设店,扩大经营业务。1915年该公司的产品荣获巴拿马国际赛会头等奖,获奖作者为程寿珍。继后利用公司改名利永公司。1926年,紫砂壶、杯、碟在美国费城世界艺术博览会、1930年比利时国际博览会参展、参赛,并先后获金奖、银奖。当时利永公司还在蜀山创办了陶工传习所,招收20名紫砂艺徒,由邵云儒传授紫砂壶陶刻技艺,并逐渐形成了一支陶刻专业艺人队伍,由著名艺人程寿珍、范大生担任制坯技师。后来的著名紫砂艺人冯桂林,就是这批艺徒中的佼佼者。
    程寿珍
    程寿珍((1857年一1939年),自号“冰心道人”,是近代勤劳多产的名艺人之一,师承其继父邵友庭。他所制掇球壶最负盛名,曾多次获国际奖。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稳健丰润,端正完美,口盖紧密,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国际赛会获头等奖后,有“价随声高”之誉。程寿珍壶的早期作品,壶底一般为“冰心道人”四字篆印。
    1937年一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占领宜兴窑场,给紫砂业带来一场深重的灾难,艺人流散,行业衰落,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为一度被誉为“紫砂英才”的冯桂林。
    冯桂林
    冯桂林((1907年一1945年),自号卷翁,宜兴宜城镇人,是江苏省立陶器工厂蜀山“陶工传习所”首批艺徒中的高材生,满师后成为紫砂工艺一代名家。冯桂林待人诚恳,勤奋好学,又讲信用,当他一满师毕业,就受到同行的好评,各窑户都聘他制坯。他在宜兴吴德盛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制坯,声望尤高。 冯桂林在继承紫砂传统工艺基础上,走出了传统,他计创作了许多新壶,如:竹根壶、上松段壶.、上圆竹段壶、二友壶等等。传世的名作还有福寿蟠桃壶、龙头玉环壶、佛手壶,凡壶把梢上刻有“卷翁”印记的,都是他的得意之作。冯桂林不愧为紫砂名手,一代英才,在杭州汪庄两年,创作了许多新品,之后回到家乡宜兴,又受吴德盛之聘,制壶均用“金鼎商标”作印记。冯桂林在当时紫砂同业公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性格温雅,为同行做事,从不表功,人品高尚,不仅精于壶艺,还能塑造观音、佛像、紫砂香炉及三脚蛤蟆等雕塑作品。壶艺精湛,名传遐迩,但生不逢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不幸病故前墅,年仅39岁。
    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之间,紫砂壶艺为了应付厂大市场需求,精心制作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相应地减少了,但大量生产之中仍间有名家名壶出现,像程寿珍、冯桂林、俞国良、范大生等都是 近代名家。此外,还有陈光明、范鼎甫、陈少亭、汪宝根、汪宝 等艺人,也为紫砂工艺作出贡献,并有传器存世。
    20世纪初期主宰宜兴紫砂壶生产的并非文人雅士,而是上海的一群工商业者,在上海,天津,无锡和杭州等城市都有很多专营宜兴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陈鼎和、吴德盛、铁画轩、利用公司和葛德和。所有的店铺都在宜兴订货而且每间店铺都有自己的艺人从事纹饰紫砂壶的工作。有部分店东本身还是擅长书画的,能亲自奏刀、刻上书画铭文。这这时期的紫砂壶最少印有两个印记,即陶工名字和店号,壶身装饰也有两个名字,其一是店东,另一个是雕刻纹饰者。装饰手法上承19 世纪初期风格,摹刻名画和不同书体两者并兼。碑版和钟鼎文摹刻盛行,而秦汉时古钱和瓦当的图案亦不少。
    在20世纪20一30年代,一些上海商人为满足宜兴紫砂壶收藏家的需求,想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他们邀请宜兴名手到上海制造鹰品。制造这些“杰作”的时间并无限制,三月或五月不等,务求精益求精。因此,陶工们可以创作一些精品,其质量远胜于他们供应宜兴和上海各陶器公司的素坯。这些陶工、艺人包括蒋燕亭、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蒋蓉。据悉二蒋和裴氏三人都曾仿清初以制象生器的大家陈鸣远的作品。

    举报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個人大膽判斷這塊1949的建國茶磚應該是1954年所製

    個人大膽判斷這塊1949的建國茶磚應該是1954年所製



















    1949年以前,是普洱茶的高级茶时代。高级茶所使用原料,从历史背景资料和茶叶叶底判断,并非同一山头茶区,从树龄上属于大小树混采,而非所谓“纯料”、“纯古树茶”。所使用原料横跨现在的勐海县与普洱市,并非如内飞、内票记载仅仅使用易武正山、古六大茶山甚至春尖芽头。

    当时的普洱、倚邦、曼撒、易武等地,是普洱茶的集散地,产自不同茶区的毛茶运至这些地方,拼配后方才压制成紧压茶。

    大小树混采、春秋拼配,原料产地横跨现今普洱市、勐海县、古六大茶山,才是体现好茶真实的品质。另外,高级茶时代的终结并非是1949年,而是1957年。建国后开始对私人茶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云南私人茶庄所经营的茶叶都由国家收购、销售。到1957年所有私人茶厂并入国营茶厂,私人茶庄时代正式结束。 因此個人大膽判斷這塊1949的建國茶磚應該是1954年所製成。因為這幾年我已喝掉數十塊了。從醇化喝到碳化。現在已經是黑糖焦味了?只有與我喝過的茶友才知其味道。真的勝過紅印的藥香味。























    喝普洱茶正流行,愛好人士估計,單是府城就有數萬人天天在品嚐,而且不少地區設有交流中心,最重要的是,此茶還可以當古董收藏,因此有「可以喝的古董」之稱,陳銅敏收藏數塊1949建國茶磚,全世界目前僅剩下50多塊,吸引不少茶友的觀賞慾。

    位在台南市民族路三段的「古之屋」,由喜好普洱茶陳銅敏開的店[1980年],這裡其實就是一處台南地區普洱茶交流中心,每天來來往往約有2、30位茶友在此共品普洱茶。

    陳銅敏說,普洱茶過去根本不受台灣好茶人士注意,27年前,日本人發現中國大陸西南盛產的普洱茶,有減肥、減脂功能,那時候,大家學喝普洱,純為養生而已。

    最近2、3年,茶友發現喝普洱除可以減肥外,口腔又會生津,因而開始流行起來,另因普洱可以當古董收藏,喝掉1塊就少1塊,只要家裡有通風、乾燥地點就可以收藏,被稱為「可以喝的古董」。

    陳銅敏拿出1塊在大陸收購到1949建國茶磚,他說不要小看這塊2公斤重茶磚,因為全世界目前僅剩下50多塊,現在價值至少超過500萬元,很多茶友經常到交流。